对于“红金龙”、“黄鹤楼”的迅速崛起,叶茂中贡献几何?

香烟资讯 2周前 (03-20) 3次浏览 0个评论

一、身出名门

1903年,西方烟草公司上海浦东陆家嘴开办卷烟厂,后又在香港、武汉、沈阳等地开设分厂及分支机构,“洋烟”很快就垄断了中国市场。1905年,南洋华侨简照南、简玉阶兄弟,祖籍广东南海县人,二人本着“实业救国”、“抵制洋货”的想法,在香港东区街成立了“广东南洋烟草公司”,1906年4月正式投产,可产日香烟30万支,产品畅销国内并深受国人喜爱。

1908年,公司遭受英美烟草巨头的连续打压,官司缠身,不得已进行破产清算和拍卖。1909年,简氏兄弟仍在香港注册“广东南洋兄弟烟草公司”,重整旗鼓,东山再起,进一步扩大产能和销路,可日产香烟600万支,产品畅销至国内及东南亚群岛。

1916年,公司开设上海分厂,即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制造厂,随后在长江、黄河沿岸的13座大中型城市开设分支机构,这其中就包括武汉(汉口六渡桥),当时的汉口分公司俗称为“南洋大楼”,产品俗称为“汉烟”,解放后的“湖北烟草”、“武烟”、“湖北中烟”就起源于此,“红金龙”、“黄鹤楼”也算是名副其实的身出名门。

对于“红金龙”、“黄鹤楼”的迅速崛起,叶茂中贡献几何?

二、大而不强

2000年前,湖北烟草有“多、杂、弱”的特点。全省共计18家卷烟厂,年产能总计210万箱以上,仅“武烟”1家50万箱。品牌和商标多达200多个。利税贡献低,仅“武烟”1家超过全国平均水平。同比其他兄弟省烟草公司,湖北烟草的地位也颇为堪忧。以长沙卷烟厂为例,以前属于武汉卷烟厂的分厂,2002年的利税是湖北烟草的2倍。以往不相上下的安徽烟草,2002年的利税突破70亿元,远超湖北20多亿元。与“云烟”、“沪烟”等大佬就更没法比。一句话,湖北烟草虽然人多业大,但已经掉队了,除了“武烟”,一个能打的都没有。

三、破局求变

2001年,中国正式加入WTO,放开国内烟草市场已成定局,全球烟草巨头们都虎视眈眈,紧紧盯着中国这块巨型蛋糕。2002年,中国烟草提出“大市场、大企业、大品牌”的行业战略,自此正式拉开了烟草行业整合重组的序幕。2003年,中国烟草在全国进行公司化改制,要求打破烟草市场的区域封锁。同年,湖北烟草改组为“湖北中烟”,即常说的“一套班子两块牌子”。

在外忧加内患的紧迫形势下,湖北烟草只有两条路,要么勇闯生路,要么坐等收编。武力值较高的“武烟”自然被寄予厚望,“武烟”先后兼并重组了三峡、红安、咸宁、广水等卷烟厂,停用了以前的小品牌和商标,然后快速推出“红金龙”系列产品来填补市场空缺,产品则主要面向中低端用户,此策略后被称为“一红一武”,即品牌整合为“红金龙”,公司整合为“武烟”。2003年中,鉴于白沙、大红鹰、红双喜等以往的成功案例,“武烟”董事长彭明权邀请叶茂中负责制定“红金龙”的品牌策划案。根据叶茂中事后写的策划纪实,我们从战略、战术方面进行简要回顾和分析。

1、战略层面。

对于“红金龙”、“黄鹤楼”的迅速崛起,叶茂中贡献几何?

对于“红金龙”、“黄鹤楼”的迅速崛起,叶茂中贡献几何?

2、战术层面

A、抢第一:神五太空人、天下第一楼、国内第一款高价烟、第一个短咀镀金包装等。

B、抢地盘:省内搞兼并重组,烟厂要“18合1”,品牌要“200合2”,省外抢地盘图发展,产品、渠道、品牌、用户都要面向全国市场。

C、抢宣传:围绕着“思想力、行动力”开展各类品牌主题主活动,如报告会、宣讲会、启动会、招商会等,积极抢终端专柜、门头、报纸、电视广告等优质广告位。

D、抢通路:抢占和建立全国二十多个省的代理和分销网点,渠道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覆盖率、影响力、销量,要想富,抢通路。

E、抢速度:要么换思路,要么换人!看得准,下手狠,执行快,得先机。

F、抢关注:叶茂中自带流量和光环,当然也带来争议。本次策划案引来无数人的关注,评价,甚至口诛笔伐。冲突更利于传播,广告出身的叶茂中深谙此道。

四、一鸣惊人

对于“红金龙”、“黄鹤楼”的迅速崛起,叶茂中贡献几何?

2003年底,“红金龙”年销量约17万箱,新的品牌、包装均令人耳目一新,太空人的户外广告非常吸引眼球,口号也逐步流传开来,销售通路初步打通,基本盘得以稳住。

2004年,“红金龙”完成覆盖全国(新疆除外)的销售通路,年销量达50万箱。“黄鹤楼”年销量不到4万箱。本年底,高端品牌“黄鹤楼1916”隆重问世,开创了中国高价烟的先例,最低1000元1条,100元1盒,如此价格远超“华子”,后如火箭般窜红。

2005年,“红金龙”销量突破100万箱,荣获“中国驰名商标”、“中国名牌”。“黄鹤楼”销量突破11万箱。同年,武烟借势完成了省内18家卷烟厂的合并重组。

2007年,“红金龙”销量突破200万箱,取得“三红一白”的傲人业绩和行业排名。“黄鹤楼”销量超24万箱,夺得“华溪楼王”的江湖地位。同年,“武烟”在功成身退后并入“湖北中烟”,湖北中烟完成了“18合1”,“200合2”的整合重组,即18家卷烟厂全部并入“湖北中烟”,200个商标和品牌优化为“红金龙”、“黄鹤楼”,至此,湖北中烟手握亮眼业绩和两大品牌,在烟草行业成功占得一席之位。此后的情况就不再一一赘述。

五、案例小结

1、笔杆子(思想力)和枪杆子(行动力)同等重要,毛泽东思想堪称鼻祖。

2、品牌和口号做到让人印象深刻、张口就来,这离成功就不远了。

3、第一永远有价值,也永远有人抢。